注意: 这种肺癌已经被踢出恶性肿瘤了,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!

jbo竞博集锦
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jbo竞博集锦 > 新闻动态 > 注意: 这种肺癌已经被踢出恶性肿瘤了,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!
注意: 这种肺癌已经被踢出恶性肿瘤了,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!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1:23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;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。

老王是我们小区的老住户,年过六十,身体一向健朗,平时爱吃蒜,早起遛狗,连楼下张大妈的广场舞都时不时跳上两段。可就在前阵子,他去医院做了个体检,医生眉头一皱,说他肺上有个“影子”,建议进一步检查。

结果出来后,吓得老王一夜白了头:被诊断为“肺癌”。可没几天,医生又改口说:“是肺典型类癌,不用太担心,这种病现在已经不算恶性肿瘤了。”

老王一听,懵了:“这到底是癌还是不是癌啊?”他一头雾水地望着医生,心说你这不是耍我吗?

老王这病,还真不是耍他——它的确叫“癌”,但现在已经不再被当作传统意义上的“恶性肿瘤”看待了。

是不是一听“癌”就觉得天都塌了?你不是一个人,中国很多中老年人都有这样的反应。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“被踢出恶性肿瘤的肺癌”——肺典型类癌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“癌”字不是洪水猛兽,有时只是“挂了个名”

我们中国人对“癌”这个字天生敏感,听着就像听见了丧钟响。就连一些人看到“乳腺纤维瘤”也以为得了绝症,吓得茶饭不思。

但医学这玩意儿,有时候名字只是个“招牌”,不代表所有带“癌”字的疾病都凶神恶煞。

肺典型类癌就是个代表。它虽然名字里有个“癌”字,但在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的新版肺部肿瘤分类里,已经被从“高度恶性肿瘤”里“请出来”了,降了级。

说白了,现在它的“身份”更像是一个“良性表现的肿瘤”,发展慢、转移少、预后好。有的患者十几年都没动静,像个安静的“房客”,只要定期体检,它也不怎么“闹事”。

它是怎么混进“肺癌”队伍的?

先说个比喻:如果把肺癌比作一个“坏人集团”,那典型类癌就是那个“混进去的老实人”。

它的表现有些像肺癌,比如也长在肺上,有时候也会引起咳嗽、痰中带血这些症状。但如果仔细一查,它的细胞结构、分裂速度和侵袭能力都跟真正的肺癌不是一个档次。

它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,生长缓慢,不容易扩散,就像个性格温和的邻居,虽然住在“肺癌小区”,但从不惹事生非。

有研究发现,70%以上的典型类癌患者在确诊后10年都能好好地活着,生活质量也不错。一些病人甚至一辈子都不需要接受化疗或放疗,手术切除后就像割掉个痣一样,没啥后续影响。

很多老人其实早就“带着它生活”了

说个真实例子:北京协和医院曾接诊一位68岁的退休教师,体检查出肺部结节,最终确诊为肺典型类癌。医生查阅她过去5年的CT,发现这个“影子”其实早就存在,但一直稳定不变。

她身体一向好,也没觉得不舒服,医生最后建议她“随访观察”,而不是马上动刀。三年过去了,这位老师依然活蹦乱跳,打太极、唱京剧、旅游样样不落。

这类病,很多时候就是“带病生存”的典范。

并不是说发现了就完全不用管。关键在于分辨它是“乖宝宝”还是“调皮鬼”。医生要综合影像、病理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判断,是观察还是手术,还是采取其它干预措施。

为什么很多人会误以为是“肺癌晚期”?

主要还是“癌”这个字太唬人,再加上很多中老年人对医学知识了解有限,一听“肺癌”三个字,立刻联想到“咳血”、“插管”、“化疗掉头发”,心头一紧,夜不能寐。

有时候医院的检查报告里写的是“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(典型类癌)”,普通人一看,“恶性”两个字就炸了。

这里的“恶性”只是医学分级中的一个术语,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成大病。就像有些孩子成绩差点,但为人诚实善良,不一定就成不了材。

中医怎么看待这种“慢性肿瘤”?

在一些中医文献中,这类病被归入“痰核”、“癥瘕”之类的范畴,重在调养脾胃,疏肝理气,增强正气。

中医讲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其实说的就是人体免疫力。对于这类发展缓慢的肿瘤,中医调理确实有一定辅助作用,比如改善咳嗽、增强体力、调节情绪等。

中医不能替代手术或现代影像检查,但作为一种辅助方式,配合西医,调养身体,提升整体生活质量,是完全可以的。

心态调整,比药还重要

很多人一听“癌”字,第一反应不是找医生,而是“吓死了”。这其实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,医学上叫“癌症恐惧症”。

这时候,家人的安慰、医生的解释,还有患者自己的心态调整,非常关键。好的心情就像一副良药,能让免疫系统更有战斗力。

有研究发现,肺典型类癌患者如果保持规律生活、适当锻炼、不焦虑,生存期比整天担惊受怕的患者更长,生活质量也更高。

这病不是要命的“老虎”,而是需要你“养着”的“懒猫”。怕它,它就抓你;不怕它,它就懒得理你。

饮食上要注意啥?别把自己“养出病”

老年人一听得了病,子女就开始各种“补”:燕窝、海参、虫草,端上桌来像开宴席。

但别忘了,凡事过犹不及。这类病不靠“补”出来的营养,而是靠“稳”出来的身体。

建议饮食上以清淡为主,多吃绿叶蔬菜、豆制品、白肉、粗粮,少油少糖少盐。忌讳的,是烟、酒、辛辣、腌制品这些刺激性食物。

如果你本身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病,那就更要注意整体营养均衡,别为了“补癌”结果把“三高”搞得更严重。

医生的“温吞提醒”:别怕,也别忽视

作为一名临床10年的医生,看过太多病人在“听说是癌”之后惊慌失措,也见过不少人在“听说是良性”之后掉以轻心。

肺典型类癌虽然“踢出了恶性肿瘤”的大门,但它依然是个需要管理的“慢性病友”。定期复查、合理生活、科学看待,才是对它最好的应对方式。

就像看一个邻居,你不能因为他穿得破就以为他是小偷,也不能因为他笑嘻嘻就完全放松警惕。

每年查一次胸部CT,保持良好作息,不吸烟,少吃腌肉,心态平和——这才是对抗这类病的“黄金四件套”。

结尾唠几句,像朋友一样跟你说说心里话

很多病,其实不可怕,怕的是你“怕”它。

今天说的这个肺典型类癌,就是一个被“癌”字吓大的悲剧主角。它其实已经被“降级”,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肺癌,更像是慢性病中的“温和派”。

但这不代表你可以撒手不管,它需要你像养花一样定期修剪,像照顾宠物一样细心观察。

如果你或你家人正面临类似的病情,不妨放宽心,听医生的,别乱补,也别乱吓自己。活着的意义从来不只是“治好病”,而是“好好活”。

参考文献

[1]周清华,李玉华,王宁.肺类癌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进展[J].中华肿瘤防治杂志,2020,27(11):847-851.

[2]世界卫生组织.WHO肺部肿瘤分类2021年更新(中文版)[M].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

[3]刘永红,杨文静.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进展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3,43(3):208-213.



上一篇:世界钢琴十大名曲
下一篇:没有了